这样,每个人退休的时候,养老金的购买力能够和物价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
但无论马克思,还是亚当·斯密,似乎都有失全面,最简单的,至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银行业或资本如果不创造价值,各劳动要素怎么组合一块呢?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资本及非生产性服务,也都像生产劳动一样创造价值。但银行能够通过为生产者服务而与生产者一起共同实现价值,某种程度上的确点石成金,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珠三角的劳功成本升高,那资本就流到越南。服务业或许不创造价值,但能够帮助实现价值,让潜在价值尽快转化为现实价值。而且长板凳也不是谁都能够坐的,一是兑换人一般需要有统观全局的能力,二是倒腾银两也存在一定的门槛,而且一般应该比劳动和商业的门槛要高,两者结合在一起强化了银行的稀缺性,从而导致银行反客为主。进入专题: 中国 银行 。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货币?一定的程度上,人类也可以不需要货币,比如经济上如果完全自给自足,货币即成为多余。
如果死扣马克思只有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和理念,银行业就是不劳而获的范儿。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占到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35%是由金融和房地产业产生。其三,过度消费导致社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政府福利开支的据增。
首先,过度消费导致债务的上升,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包括三个拯救与康复步骤,即3R,Relief,reform,recovery,第一步是相救以减轻压力和痛苦,主要通过政府增加开支,基础工程投资,发放贷款,以推动就业,恢复社会信心,消除恐惧。面对危机,显然政府必须启动相应救助措施,避免经济危机升级为社会危机,因为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完蛋,但是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如何救治,以及如何退出市场?这里首先面临一个适度的选择,其次面临政府干预方向的问题,政府只是医生,救治的目的是让病人康复出院,如果长期依赖于政府的救助,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长期病态化,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生存下来,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会完蛋,而且我们还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政府救企业,最后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来救政府呢? 进入专题: 凯恩斯 。三是从经济理论上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颠倒,导致陷入投资依赖症。
形象地比喻凯恩斯主义如同一剂药,吃药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尽快康复,不再吃药,而不是一直吃下去,成为长期病人。所以凯恩斯主义和政府相救只是短期过程,目的不是长期干预市场,而是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然后尽快退出市场。
二是从市场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面对危机,如果不用凯恩斯主义,其结果必然是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陷入恐惧,所以,面对危机,问题不是用不用凯恩斯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与凯恩斯相对的是熊彼特解决方案,主张通过创造性毁灭,或者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以解决供需的不平衡关系,但是问题是它需要时间,凯恩斯对此讲了一句名言,从长远来讲,我们都会完蛋,所以所谓创造性毁灭,结果可能更多的是毁灭而不是创造。上世纪70年代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再私有化政策,试图激活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增长的病根子,与此同时,由于推行新自由主义,又激化了社会不平等的矛盾,最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目前的债务和社会危机之中。
但是在现实中,问题出在只有relief,没有reform,而没有reform,自然就不可能有recovery,以至于企业躺在医院里,成为了长期病人。其四,过度消费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进而扭曲了市场自身的恢复功能。其二,过度消费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有了消费,人们就不急于去创新了,消费显然比创新容易。第二步是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马上进行改革,实现创造性毁灭,由此进入第三步,即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康复出院
所以凯恩斯主义和政府相救只是短期过程,目的不是长期干预市场,而是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然后尽快退出市场。第二步是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马上进行改革,实现创造性毁灭,由此进入第三步,即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康复出院。
那么面对这一两难选择,应该选择救还是不救呢? 面对危机,政府到底应该救还是不救?如果不救,大批企业必然破产倒闭,而不是创造性毁灭,由此必然导致大批失业,经济萧条,社会陷入恐惧,所以政府必须相救,这里没有讨论的余地,因为政府或者政治考虑问题的逻辑是与理论和经济考虑问题的逻辑不同的,如果政府不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面对危机,如果不用凯恩斯主义,其结果必然是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陷入恐惧,所以,面对危机,问题不是用不用凯恩斯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上世纪70年代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再私有化政策,试图激活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增长的病根子,与此同时,由于推行新自由主义,又激化了社会不平等的矛盾,最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目前的债务和社会危机之中。其二,过度消费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有了消费,人们就不急于去创新了,消费显然比创新容易。三是从经济理论上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颠倒,导致陷入投资依赖症。面对危机,显然政府必须启动相应救助措施,避免经济危机升级为社会危机,因为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完蛋,但是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如何救治,以及如何退出市场?这里首先面临一个适度的选择,其次面临政府干预方向的问题,政府只是医生,救治的目的是让病人康复出院,如果长期依赖于政府的救助,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长期病态化,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生存下来,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会完蛋,而且我们还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政府救企业,最后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来救政府呢? 进入专题: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产物,主张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拉动投资和消费,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它有三个方面的后遗症:一是从发展战略看,照顾眼前却为将来留下无穷后患。
正是由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沉迷于凯恩斯主义的relief,失去了进行reform的动力,经济发展陷入一种长期病态的状况,导致经济非理性的繁荣和最终的衰退。其三,过度消费导致社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政府福利开支的据增。
面对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包括三个拯救与康复步骤,即3R,Relief,reform,recovery,第一步是相救以减轻压力和痛苦,主要通过政府增加开支,基础工程投资,发放贷款,以推动就业,恢复社会信心,消除恐惧。与凯恩斯相对的是熊彼特解决方案,主张通过创造性毁灭,或者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以解决供需的不平衡关系,但是问题是它需要时间,凯恩斯对此讲了一句名言,从长远来讲,我们都会完蛋,所以所谓创造性毁灭,结果可能更多的是毁灭而不是创造。
二是从市场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五,过度消费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人们尽情享乐,忘记了节俭的美德,不再以债务而担忧。
但是在现实中,问题出在只有relief,没有reform,而没有reform,自然就不可能有recovery,以至于企业躺在医院里,成为了长期病人。形象地比喻凯恩斯主义如同一剂药,吃药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尽快康复,不再吃药,而不是一直吃下去,成为长期病人。凯恩斯主义只是对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种修正,而不是替代,它的目的只是短期的,或者讲是一种政策行为而不是经济理论,经济运行的基础依然是市场,市场依然是最有效的经济运行工具。其四,过度消费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进而扭曲了市场自身的恢复功能。
凯恩斯主义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应急政策,而不是经济理论,面对危机,政策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更多的是受制于现实,否则我们都将毁灭。首先,过度消费导致债务的上升,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事实上,凯恩斯主义和政府干预如同一剂药,吃药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康复,不再吃药,而不是一直吃下去,成为长期病人未被人占有和不准备交换的产品,没有价值。
双方自愿的产品交换,只有在各取所需的同时,也能够各取所值才可能达成。如果依据剩余价值的理论,进而认为应当消灭资本和市场经济,用国家主义(名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用官有制(名为公有制、国有制)取代资本产权制,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那就更是对抗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的谬论了。
竞争价值依据管理和创意产品对新市场的扩张力确定,只能在交换后按交换的结果折算成劳动价值。在良性的市场竞争中对利润和新增价值的追求,推动生产和服务不断扩大规模,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小商品个体劳动阶段以劳动及劳动产权为主导,交换适用劳动价值尺度。人类生产不仅是生理性的体力消耗活动,更主要的是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性的管理经营和发明创意活动。
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某种自然属性,而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中,人们依据自己消费或生产需要的尺度,对产品某种性能和效用衡量、评估的结果。在生活中,因需求的变化,使用价值的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古代人穿长袍,现代人穿西服就是例子。
从创意发明和品牌信誉中产生出的知识产权,在交换中就形成知识价值形态。在创意和品牌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创意发明者和品牌创造者在产品中消耗转移了自己的发明创意和品牌信誉,他享有产品的知识产权就是天经地义的。
不同的生产方式(劳动、经营管理或发明创意)产生出不同的产权形态(劳动产权、资本产权或知识产权)。这时候仍然用劳动价值的尺度衡量资本经营和知识经济,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增值主要是源于人工劳动,资本剥削了劳动的剩余价值等等,就显然是违背事实和常理了。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z8pyo.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zmt/50.html
有话要说...